来源:燕梳师院
从依托“海航系”快速崛起,到股权震荡、治理风波缠身,再到风险化解、人事换血,渤海人寿既见证了一段高杠杆的行业狂飙,也映射出监管收紧与资本退潮后的阵痛转型。如今,随着监管“老将”寇江华正式获批出任董事长,以及公司“海选”高管,渤海人寿似乎正加速推进“去海航化”。然而,经营承压、股权纠纷仍是摆在其面前的两座大山。
“老将”挂帅
9月24日,渤海人寿发布公告称,近期,因到达退休年龄等原因,原董事长吕英博辞任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职务。与此同时,根据天津金融监管局批复核准,由寇江华出任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
据悉,新任董事长寇江华深耕监管系统二十余载。公开资料显示,寇江华出生于1976年,硕士研究生学历,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2000年8月起,寇江华就在原保监会工作,历任原保监会办公厅及消保局多个职务,从科员、副主任逐级晋升至处长职位,曾主导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长达18年。
2017年,寇江华由中央调任地方,进入天津市金融监管体系,先后在市金融局及管委会等监管部门任职超两年;2020年,开始参与滨海产业发展基金筹备,同年8月起担任该基金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2023年9月,进一步兼任总经理职务。直至2025年3月15日,滨海新区政府发布任免公告,寇江华正式卸任天津滨海产业基金董事长一职。
除此之外,公告还披露,2025年1月,第二届董事会原柯德君董事、张晋鹏董事、赵然独立董事辞任董事及董事会下设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截至2025年9月,渤海人寿2025 年董事会累计变更人数超过董事会成员人数的三分之一。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两位副总经理的市场化招聘。9月9日,渤海人寿官微发布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拟选聘两位副总经理,其中一位分管保险业务渠道,另一位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在渤海人寿股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的背景下,这一职位人选尤为引人关注。
选择公开招聘副总,说明公司希望在用人机制上打破内部循环,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的新鲜血液。如今,董事长由具备国资或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出任,核心管理层向社会广纳贤才,渤海人寿或试图在人事架构上,完成从“股东向导”向“职业经理人”的转身。
业绩“寒冬”
成立初期,渤海人寿“出道即巅峰”。历年数据显示,2015—2017年,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12亿元、67.42亿元、89.57亿元;同期,净利润为0.81亿元、0.68亿元、2.21亿元,打破了寿险业“七平八盈”的定律。
自2018年,公司的业绩仿佛被按下“减速键”。2018—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80.47亿元、78.53亿元、89.95亿元、88.78亿元、100.21亿元、95.65亿元。可见,保费规模波动不断,直至2022年勉强百亿大关,但2023年又缩至。
净利润情况更为严峻。同期,净利润持续承压,分别亏损7.68亿元、13.95亿元、27.44亿元、0.5亿元、12.02亿元及31.01亿元。近六年,累计亏损逾92亿元。
除此之外,偿付能力持续“亮红灯”。自2021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寿风险综合评级长期为C类,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在不断下滑。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5.4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2.35%。
在2023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公司表示,于当年9月收到监管下发的《风险提示函》,对该公司的公司治理、经营活动、偿付能力等三方面问题作出风险提示,并提出监管意见,要求公司逐项制定整改方案,定期报告整改情况。
截至目前,渤海人寿已连续六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最新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仍停留在2023年末。信息透明度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走向的疑惑。
而根据120家险企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数据信息,行业中位数仅为42.12%,剔除极端值后平均值为45%。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人寿上半年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为负值。
通常情况下,赔付率是衡量保险产品保障力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这个数值应是正数,数值越高,说明保险公司赔付给客户的金额越多,保障力度越强。渤海人寿的“负值”与行业趋势背道而驰,可能暗示其健康业务存在严重问题。
股权困局
如果说经营问题是“标”,那么股权问题则是困扰渤海人寿多年的“本”。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国瑞兴业(北京)、锦宸集团、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北京中佰龙置业、北京中化兴源投资、上海元序石化电力燃料六家股东联合筹建。
2015年至2016年,通过两轮增资,海航系旗下渤海租赁出资11.6亿元拿下渤海人寿20%的股权,跃居为第一大股东,公司自此深度绑定“海航系”。此外,渤海人寿频繁通过信托计划向海航关联项目输血,被市场质疑沦为“提款机”。
然而,随着海航集团陷入财务困境并且走向破产重组,渤海人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有12家股东所持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处于被质押或冻结状态。同时,持股在5%以上的股东中,仅有两家股权处于正常状态,分别是宁波君安物产有限公司与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渤海人寿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近2亿元。而这一结果源于公司与股东北京中佰龙置业之间的一桩七年前的未竟股权交易。
2018年,创始股东北京中佰龙置业拟出让1.6亿股,上海圣展投资也拟转让1.4亿股,接盘方许昌三昌实业若顺利接手,将合计持有3亿股,以2.31%的持股成为新股东,而北京中佰龙置业则会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然而,因交易涉及已质押股权,且当时监管收紧,海航系风险暴露,这场交易始终未获批准。
尽管股权未过户,市场推测许昌三昌实业可能已支付款项。如今,资金无法收回,纠纷爆发。2025年6月,法院裁定北京中佰龙置业返还近2亿元转让款,渤海人寿被列为连带责任人,一同被强制执行。
或许,渤海人寿真正的“逆袭”不在于“换帅换防”,也不在于“海选”高管,而在于能否彻底反思过去十年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文化上的系统性失败。否则,重新开始不过是重蹈覆辙。
责任编辑:曹睿潼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